第366章 点子公司(1/2)
第366章 点子公司
拯救企业这活可不好干,如今正是生产过剩问题最突出的时候,可以这么说,家家企业的仓库里都堆着积压品。
产品积压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,就是三角债。
地方欠上级财政的,上级财政只能减少国有企业投资,国有企业没办法,只能欠下游企业的,而下游企业一般都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,这就是所谓的三角债。
细分还可以分成小三角债,A企业欠B企业的,B企业欠C企业的,C企业又反过来欠A企业的。这就是小三角债的基本雏形,当然,现实中往往更复杂,不是三五个企业,往往是一环扣一环,甚至能达到上百家企业互相积欠。
你若说我能不能一环一环解开呢?一家一家还回去不就行了吗?
这种方法只存在于想象中,要知道能造成这种问题的,往往就是其中一家或是几家企业出问题了,拿不出钱来,这才会有如此问题。
若是能简单处理好,后面也不会需要大领导出面化债了。
至于这种问题是怎么出现的,有些人把问题简单归咎于公有制经济,其实那是胡说八道。
这种问题相当复杂,一句话两句话可解释不清,就连后世很多专家说到这一块,他也说不清。
李昊调研了几家企业,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,他发现这些问题最严重的企业往往都是有些海量的积压品,亦或是厂领导不作为,任由别人赊欠,甚至为了点儿好处就大开绿灯,原本简单的问题给搞的复杂无比。
要知道精明的厂领导一看形势不对,人家早就停产停工,然后派所有能派出去的人要账了,哪会让自己深陷泥潭救都救不回来?
比如就有人跟李昊说,说当时市里面的几个领导给他递条子,让他赊一批零件给某厂,他都没同意。
严令留在厂里的职工守好生产车间和仓库,当天晚上就收拾铺盖卷踏上了要账的路。
还尼玛欠呢,自己厂都停工了,仓库里的产品已经是企业最后的有价值资产了。
上面又不给拨款,银行也欠了一屁股债,没了那些,他们厂就只有卖设备这一条路了。
这个时候别说你市里的几个小领导了,你就是我亲爹亲妈,我也不敢再往外赊账了。得罪不起我还躲不起么?反正又不用操心生产了,我这个厂长还待在厂里干什么?
最后这个厂在这个厂长的带领下还真的就自救成功了。
李昊挺佩服这个生猛的汉子的,别看人家个不高,带着个老式黑框眼镜,跟个书呆子似的,那是真的有点儿水平。
李昊对于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也弄不明白,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。往往很多问题他就不是什么政策问题,而是人的问题。
就比如他调研的另一家企业,明明厂子的产品一塌糊涂,压根就没有任何竞争力。
厂领导一不说更新迭代,二不说技术攻关,三不说节约成本,四不说促进销量清积压品。
厂里面充斥着关系户塞进来的七大姑八大姨,吃饷不干活的比干活的还多,加上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和医药报销,厂子如同背着重重的累赘前行,能走的顺畅么?
厂领导搞办公室斗争和吃吃喝喝人情往来那一块儿倒是一把好手,最后弄虚作假一番,拿个什么什么奖,拍拍屁股当官去了,厂子里一地鸡毛也跟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拯救企业这活可不好干,如今正是生产过剩问题最突出的时候,可以这么说,家家企业的仓库里都堆着积压品。
产品积压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,就是三角债。
地方欠上级财政的,上级财政只能减少国有企业投资,国有企业没办法,只能欠下游企业的,而下游企业一般都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,这就是所谓的三角债。
细分还可以分成小三角债,A企业欠B企业的,B企业欠C企业的,C企业又反过来欠A企业的。这就是小三角债的基本雏形,当然,现实中往往更复杂,不是三五个企业,往往是一环扣一环,甚至能达到上百家企业互相积欠。
你若说我能不能一环一环解开呢?一家一家还回去不就行了吗?
这种方法只存在于想象中,要知道能造成这种问题的,往往就是其中一家或是几家企业出问题了,拿不出钱来,这才会有如此问题。
若是能简单处理好,后面也不会需要大领导出面化债了。
至于这种问题是怎么出现的,有些人把问题简单归咎于公有制经济,其实那是胡说八道。
这种问题相当复杂,一句话两句话可解释不清,就连后世很多专家说到这一块,他也说不清。
李昊调研了几家企业,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,他发现这些问题最严重的企业往往都是有些海量的积压品,亦或是厂领导不作为,任由别人赊欠,甚至为了点儿好处就大开绿灯,原本简单的问题给搞的复杂无比。
要知道精明的厂领导一看形势不对,人家早就停产停工,然后派所有能派出去的人要账了,哪会让自己深陷泥潭救都救不回来?
比如就有人跟李昊说,说当时市里面的几个领导给他递条子,让他赊一批零件给某厂,他都没同意。
严令留在厂里的职工守好生产车间和仓库,当天晚上就收拾铺盖卷踏上了要账的路。
还尼玛欠呢,自己厂都停工了,仓库里的产品已经是企业最后的有价值资产了。
上面又不给拨款,银行也欠了一屁股债,没了那些,他们厂就只有卖设备这一条路了。
这个时候别说你市里的几个小领导了,你就是我亲爹亲妈,我也不敢再往外赊账了。得罪不起我还躲不起么?反正又不用操心生产了,我这个厂长还待在厂里干什么?
最后这个厂在这个厂长的带领下还真的就自救成功了。
李昊挺佩服这个生猛的汉子的,别看人家个不高,带着个老式黑框眼镜,跟个书呆子似的,那是真的有点儿水平。
李昊对于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也弄不明白,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。往往很多问题他就不是什么政策问题,而是人的问题。
就比如他调研的另一家企业,明明厂子的产品一塌糊涂,压根就没有任何竞争力。
厂领导一不说更新迭代,二不说技术攻关,三不说节约成本,四不说促进销量清积压品。
厂里面充斥着关系户塞进来的七大姑八大姨,吃饷不干活的比干活的还多,加上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和医药报销,厂子如同背着重重的累赘前行,能走的顺畅么?
厂领导搞办公室斗争和吃吃喝喝人情往来那一块儿倒是一把好手,最后弄虚作假一番,拿个什么什么奖,拍拍屁股当官去了,厂子里一地鸡毛也跟